近日有投資人反映,在招商銀行APP買的一款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近一個月年化為-4.42%。宣稱穩健的銀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接連出現虧損引發廣泛關注。記者注意到
近日有投資人反映,在招商銀行APP買的一款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近一個月年化為-4.42%。宣稱穩健的銀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接連出現虧損引發廣泛關注。
記者注意到,除上述產品外,多款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了收益為負的情況。例如,平安銀行的"180天成長"理財產品近一個月年化為-9.45%。平安理財的"智享價值180天"理財品目前凈值為0.9859,比初始凈值虧了1.41%。眼看著曾經穩健賺錢的產品持續虧損,一些心急的投資者開始在網絡投訴平臺投訴。
對此,多位理財機構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上述產品主要投資標的為債券,而二季度以來,債券基金出現了較大的回撤,導致產品凈值較大幅度下跌,產生負收益甚至"虧本"。"但整體上回撤在可接受范圍之內,目前屬于市場正常波動。"對于此次債券市場的波動,多位人士直言,這也是一次投資者教育機會,讓更多的投資人理性認識市場風險,打破對銀行理財"穩收益"的舊印象。
多款銀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出現虧損
近日,銀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現象引發廣泛關注。
有投資人反映,截至6月3日,自己在招商銀行App上購買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近1月年化為 - 4.42%,跌破成本價。
資料顯示,招商銀行固定收益類"季季開1號"理財計劃成立于2020年4月17日,產品投資管理人為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即招行的理財子公司。產品介紹顯示,該產品為R2(較底風險),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
收益率跌破負值的不僅招商銀行這一款產品。記者注意到,有投資人反映,其在平安銀行購買的"180天成長"產品出現大幅虧損。據平安銀行披露的信息,"180天成長"近3個月上漲0.13%,年化0.54%。近1個月卻虧損0.8%,近一個月年化為-9.45%。
產品宣傳資料顯示,"180天成長"產品為中低風險,1萬起購,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4.75%,由10年老將管理,是"穩健增值之選"。
有媒體統計數據顯示,6月10日,包括工商銀行(工銀理財)、招商銀行(招銀理財)、中銀理財、平安理財等機構的20余只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新份額凈值低于1,絕大多數為最近幾個月成立的固收類理財,凈值在0.99左右。其中平安理財的智享價值180天(凈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目前凈值最低,為0.9859,比初始凈值虧了1.41%。
"一些理財產品負收益的情況我們也關注到了",中信建投的一位投資經理向記者表示,今日早會上團隊就討論到這一話題,"有一些客戶持有債基,也是在最近一段時間遇到了比較大的回撤。"
據上述人士介紹,理財產品的盈虧,跟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有關系。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標的為債券,而最近債券市場整體下跌,導致產品本身凈值下降也是正常的。
中金財富的一位理財師向記者表示,今年二季度以來,債券基金出現了較大的回撤,純債類的基金普遍回撤在1%左右。整體上回撤在可接受范圍之內,目前屬于市場正常波動。"債市在2013年、2017年都曾出現過持續數月的短熊市。"
記者在招行官網看到,"代銷季季開1號"的《產品說明》顯示,產品的投資品種為固定收益類資產,含標準化債權資產(不低于60%)以及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不高于40%)。根據平安銀行介紹,"N天成長"系列產品主投固收,嚴控風險,凈值穩定。產品100%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擁有完整債券評級體系,精選中高等級信用債,嚴防信用風險。
在"N天成長"系列產品介紹的底部,平安銀行指出,"受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沖擊影響,近期債券市場持續回調,N天成長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凈值回撤。"
平安銀行投資團隊表示,N天成長是市值法估值的短期債券型理財產品,而本個開放周期產品出現小幅負收益,恰是由于在本輪投資周期內,故展示為產品凈值臨時性的向下波動。
所謂"市值法估值",中信建投的投資經理向記者表示,市值法就是按照市場價值來計算,實時體現債市等市場走勢,波動會大一些。"這是資管新規鼓勵的轉型方向。此前是攤余成本法估值,債市的漲跌會平攤到每一天,波動小。但有一些固收產品實際上是有利用波段獲利的,所以一味使用攤余成本法雖然體驗好但是并不準確。"因此,隨著銀行理財逐漸向凈值化轉型,產品收益波動是大趨勢。如果凈值下跌幅度大,會產生負收益甚至"虧本"。但短期賬面的負收益并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這主要看用戶贖回的時間點。
業內人士:投資人應打破對銀行理財的舊印象
對于未來一段時期債市的走向,有理財人士認為債市的回調可能還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也有人士認為,債市持續下跌或繼續深跌可能性不大,建議投資人可以繼續持有或進行長期配置,用時間換空間。
記者注意到,由于所購買理財產品的連續虧損,一些比較焦急的投資人想要立即贖回,進行止損。不過,根據各類產品的設計不同,不少理財產品均設置了鎖定期限,即用戶現在發起贖回預約申請,也要在投資周期到期后才能回款。在此情況下,一些投資人開始將銀行作為投訴對象,稱銀行售賣宣稱中低風險的產品卻大幅虧損,涉嫌虛假宣傳。
黑貓投訴顯示,近期多位購買了平安銀行N天成長系列的投資人發起了集體投訴,認為銀行宣稱該產品中低風險,穩健型理財,但如今連續虧損,要求提前贖回。"我問是否會虧損時,客服經理告訴說歷史本金利息全部兌付,非常穩健,結果現在幾乎每天都在虧錢,這種怎么能算是低風險理財?"黑貓投訴用戶"小杰杰天生樂天派"表示。
用戶7469215169投訴稱,在平安口袋銀行購買了新凈值理財產品,網頁上顯示年利率一直高達4%~6%,可就是一直虧損。另一位用戶"汐岳"投訴稱,其購買的平安銀行"智享價值180"理財產品宣傳"主投固收,穩健為本,"不僅沒有達到收益率,還出現虧損的情況,認為"一般人都會認為固收是固定收益,銀行在產品宣傳時涉嫌用這種行話欺騙消費者。"
對此,多位投資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這實際上暴露出大眾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觀念還停留在"保本保息,剛性兌付"的舊階段。
"打破剛兌已經提了好幾年了,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也是一直在推進的。出現上述投訴主要是因為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對產品內在結構不了解,大部分在投資預期上就是奔著保本保息去投的。"一位理財師向記者表示,按規定,目前只有國債和收益憑證可以承諾本金保障,對于其他的銀行理財之類的產品"保本"是產品紅線,是不允許出現保本字樣的。"只不過有些風險相對較低的比如貨幣基金或者固收類產品,大家習慣性理解成保本。"
一位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理財產品作為其業務的補充,也有少數客戶持有債基,近期債市持續調整收益出現波動,客戶經理會向客戶如實告知,把產品原理講解一下,"在券商進行投資理財的客戶對市場認知會在一定程度上更深一些。"
記者看到,上述投訴客戶多數是在手機平臺上購買的理財產品,風險告知須用戶自己閱讀了解。平安銀行"N天成長"系列產品頁面提示顯示,"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等于其未來表現,不等于理財產品實際收益。請謹慎投資。"招商銀行"代銷季季開1號"產品說明中顯示,本理財計劃為非保本浮動收益,不保障本金且不保證理財收益,投資有可能會因為市場波動的而蒙受損失,且不設止損點。"但實際上大多數投資人被頁面的收益率所吸引,投資時風險告知也只是簡單勾選,并不會認真閱讀。"
多位投資機構人士認為,此次債市回撤更普遍的意義是做了一次投資者教育工作,讓更多的投資人認識到債市并非完全無風險的。理財產品特別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教育十分重要,用戶選購銀行理財產品更要擦亮眼睛而不是盲目選擇高收益。"理性認識市場風險,敬畏市場,做投資前,底層資產要穿透,代銷機構的信息披露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