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輪輪胎生產車間的巨型輪胎這幾天,“青科大現象”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7月2日,青島企業海泰科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發行價32.29元/股,收盤報58.27元/股。隨著企業在資本市
賽輪輪胎生產車間的巨型輪胎
這幾天,“青科大現象”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7月2日,青島企業海泰科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發行價32.29元/股,收盤報58.27元/股。隨著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海泰科創始人、董事長孫文強身價已逾十億元。創業之前,孫文強在青島科技大學當了15年老師,海泰科正是在青科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孵化出來的,是青科大孕育的第8家上市公司。
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一所普通的省屬本科院校,卻獲得了15項國家科技大獎,專利轉讓排名居全國第52位、山東省屬高校首位,先后孵化了300余家科技型企業,通過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而上市的公司達到8家。它創造的“青科大模式”甚至被寫入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
為什么是青科大,這背后有什么秘密?
7月3日,記者走進青島科技大學及其校企合作企業賽輪集團、軟控股份,探秘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青科大模式”。
7月2日,青島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上市掛牌儀式舉行,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陳克正受邀參加了上市掛牌敲鐘儀式。
隨著海泰科的上市,今年青島已有8家企業成功上市,青島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到50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到67家,新增上市企業數量創歷史同期新高。
海泰科成立于2003年,是由青島科技大學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團隊成員孫文強老師為主創辦的,主要從事注塑模具及塑料零部件的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先后為通用、大眾、寶馬、奔馳、保時捷、福特、沃爾沃、雷諾、特斯拉等國際知名汽車品牌開發內、外飾和功能件模具,在汽車零部件綠色溯源技術、汽車輕量化與數字化柔性智能制造等多個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海泰科并不是青島科技大學“人才+技術賦能”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早在上世紀80年代,青島科技大學就大膽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成果轉化。“不找校長找市場”,從那時起,便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這種“放水養魚”模式,為青科大日后在產學研以及資本市場方面脫穎而出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青科大已先后孵化了300余家科技型企業,成立了10余家以科研成果為主體的學科性公司,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已陸續推動軟控股份、萬華化學、賽輪輪胎、青島金王等8家公司實現上市,通過技術與人才紐帶源源不斷地支持企業把科研——變成技術——變成產品——變成應用——進而變成上市公司的科研生態圈,被社會形象地稱為“青科大系”。海泰科上市,讓“青科大系”又增添了新成員和新的有生力量。
今年66歲的袁仲雪有多重身份,既是青島科技大學教授,又是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還是軟控股份創始人、賽輪集團董事長。說起青島科技大學的產學研融合發展之路,袁仲雪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產業鏈”這句話來總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島科技大學成立科技開發公司,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成果轉化。2000年,多年從事科研管理的袁仲雪和幾位老師,在原來校辦企業的基礎上,自籌資金、自負盈虧,成立了青島高校軟控有限公司。軟控由學校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密煉上輔機”項目孵化而來,短短六年之后,就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成為青島第一家民營上市企業。
“校辦企業改制,就是用市場的手段操作學校里的科研項目與成果轉化,成為學校的第二個‘科研處’。”袁仲雪說,校辦企業改制一開始即瞄準市場,選擇橡膠行業就是出于市場前景的考慮:21世紀將是中國的汽車世紀;人類離不開通訊與交通文明;衣食住行離不開橡膠和輪胎;輪胎承載著一家人的生命與幸福;橡膠是戰爭和平時期重要的戰略資源……
校辦企業改制后,在企業從事技術兼職的青科大老師們既能在學校里拿工資,又能在企業里享受待遇,企業上市時,還分給他們股權,這樣的激勵政策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軟控股份生產車間
2002年,賽輪成立,2011年在上交所上市,是中國第一家A股上市民營輪胎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家“走出去”建廠的輪胎企業,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54.05億元,位居國內輪胎企業第3位,世界排名第16位;
2006年,軟控在深交所上市,經過20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全球輪胎裝備制造業中產品鏈最完整的公司,成為橡膠機械行業的引領者;
2008年,軟控孵化成立伊科思,建成了世界首創3萬噸烯土高順式異戊橡膠;
2009年,學校和軟控、賽輪共建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孵化了東方宏業;
2011年,學校和軟控、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市北區政府四方發起成立橡膠谷,注冊資金1億元,打造全球化工橡膠行業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服務平臺;
2013年,橡膠谷、軟控等共同成立怡維怡橡膠研究院,成功推出了化學煉膠的技術理論;
2014年,軟控、怡維怡橡膠研究院等成立益凱新材料,啟動世界首創化學煉膠30萬噸項目建設;
……
二十年的時間里,青島科技大學與軟控、賽輪等相關企業的合作,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政產學研融合模式。圍繞橡膠行業,青島科技大學誕生和鑄就了一條千億級的產業鏈。
據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陳克正介紹,青島科技大學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打造以橡膠谷、科技園、新材料基地等為代表的國家級創業孵化平臺,一方面孵化高質量轉化成果,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創造了科研成果轉化的“青科大模式”。
“青科大模式”具體來說主要有五種。
第一種是技術入股,組建學科性公司。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軟控股份和賽輪集團。青島科技大學為這些企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技術支持和發展平臺,助推它們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逐步成長為在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的企業。
第二種是科技成果轉讓+持續技術服務。1998年,依托學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ECSS工程化學模擬系統”,學校與煙臺萬華聯合攻克“MDI制造核心技術”,轉讓費2000萬元,2001年萬華化學在上交所上市。2019年,學校與萬華簽署7000萬元全面合作框架協議并共建聯合創新中心。
第三種是校企共建研發中心。學校通過與橡膠、聚氨酯、化工、醫療大數據等領域的大中型企業聯合建設技術研發中心,實現從技術研發、中試到產業化的無縫銜接,解決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
第四種是多方共建創新創業共同體。孵化了海泰科的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就是這一模式的代表。2019年,學校參與建設的山東省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入選首批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2020年,山東省高端石化創新創業共同體入選第二批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
第五種是校地共建產業聚集區。學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山東省“橡膠強省”建設;主動立足青島、融入青島、服務青島,主動服務青島“十五大”攻勢,為青島建設開放、活力、現代、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貢獻智慧和力量。
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也在反哺科研,為學校深耕學術領域帶來了更多機會與空間。如今,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集了四千多名研究人員,下設七個分院,研究方向包括裝備、智能制造、輪胎、材料、互聯網、化工等。這個團隊的專家占了全國橡膠行業的1/2以上。經過在基礎研究領域多年的積淀,如今,中心在裝備、軟件、新材料、互聯網等領域都開始發力。
“我們不一定非得拿很多的經濟效益,但是它給學校帶來的人才培養的收益、社會效益,是不可估量的。”陳克正透露,預計一年之內,學校的第九家上市公司也將與公眾見面。
今天的高校,對于城市而言,早已不是單純的人才供給的關系——城市滋養高校,高校涵養城市。由高校衍生而來的,不僅是源源不斷的人才新鮮血液的供給,還有產業蓬勃向上、不斷突破自我的發展智慧,更有讓一座城文化內涵承前啟后、生生不息的重要根據地。
對于青島這樣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城市,高校的存在則更為關鍵。一直以來,以青島科技大學為代表的一系列高等學府,始終以高度的城市責任感,站在青島學術、人才、產業、文化等各領域發展的第一線,為青島貢獻著高校所獨有的擎動城市發展的力量。
目前,青島科技大學“十四五”規劃已經發布,明確提出要把學校建成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引領行業進步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這一目標的提出也是學校幾十年堅持推進政產學研融合之路的必然選擇。從“橡膠黃埔”到上市名企,青島科技大學與賽輪集團等企業攜手所展現出的一系列成果,也充分展示了構建城市與高校共建、共融、共享新機制的重要性——“政產學研”融合的合作方式,能夠充分激活高校與企業其在不同產業維度上的優勢,在城市發展歷程中所能發揮出的澎湃勢能。
站在“十四五”開局的關鍵歷史節點,高校與企業有能力也有責任,以更優質的校企合作的落地來成為城市發展的驅動力量。
有理由相信,面對新發展格局,每一座城市、每一所高校和每一家企業都將進一步緊扣時代脈搏,緊抓發展機遇,加強產、學、研之間的聯系,形成“1+1+1>3”的效能,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更多的協同共進、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