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企業養老保險收支情況惡化已經不是“新聞”,近日,有消息曝出黑龍江養老金告急,黑龍江養老金全部花光,并“負債”232億元。去年黑龍江已經把過去積攢下來的養老金全部花光,可還是有232億的虧空!不知道黑龍江是怎么支付老人的養老金的啊!
人社部最近發布了一份《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報告顯示,全國總體的企業養老保險基金在2016年的累計結余達到近3.7萬億元,較2015年繼續增長,企業養老金平均可支付月數維持在17個月以上,但也有多個省份養老金告急。其中最嚴重的當屬黑龍江省,不僅當期收不抵支,且累計結余已“穿底”。
報告顯示:黑龍江省2016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890億元,支出1210億元,當期收不抵支320億元。由于2015年還結余88億元,2016年總欠賬232億元。黑龍江省成為全國比較早的養老金結余被花光的省份。
黑龍江的養老金告急,其實不算是“黑天鵝”,而是有其歷史必然性。東北經濟曾經在重工業時代,素有“共和國長子”之殊榮,一方面與其重工業的發展為中國經濟騰飛打下了相當的基礎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以國有企業為最大特征的重工業,一直承擔著“企業辦社會”的重要職能。
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制,在東北也最為典型。而這種單位制的核心,就是職工“從生到死”都由企業包辦。而當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之時,為了緩解當時單位制轉軌的改革阻力,社保養老基金都采取的是記賬制,也就是說,“欠賬”也從那時開始。
但是,“欠賬”的存在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面對當前的“穿底”,社保基金以及財政尚且有轉圜的余地。近年來,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謂是利好政策不斷,而且國資劃轉社保改革草案已經出臺,未來國資救急養老社保的步伐,能夠在相當程度上解決養老金的來源問題。
盡管有了“救急”方案,但這還是敲響了警鐘:面對東北經濟,在短暫的救急之后,更需要“救窮”的措施。養老金背后的根本問題,其實并不出在歷史,而是出在未來。從計劃經濟轉軌所遭遇的問題,不唯東北在經歷,其他地區同樣也遇到不同的問題。
養老金為什么會入不敷出?
1.歷史欠賬: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始建于1997年,此后國企職工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但此前國企和國企職工并未繳納過養老保險,卻從此享受保險待遇。這一歷史欠賬問題,至今仍未得以解決。
2.人口老齡化:自1999年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之后退休人口基數持續增大,目前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3億人,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養老基金開支相應增加。與此同時,年輕人卻在大幅度的減少。
養老保險基金本來就是靠年輕人繳費來為老年人支付退休金的收支方式。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養老基金壓力越來越大。目前,我國人口撫養比為2.8:1,但照此發展下去,到2050年將只有1.3:1。
3.退休金越來越高:受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近幾年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連年上漲。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企業職工養老金漲幅一直保持10%左右的漲幅。2016年漲幅雖然縮小,也仍然上調了6.5%。
4.***結構不合理:多年來,各地社保部門,限于政策約束,其資本站向僅限于國債、銀行存款等低風險、低收益渠道,導致90%的養老基金趴在銀行賬戶貶值。此前曾有人測算,以通脹率作為基準,基本養老保險在過去20年來的損失量化后,貶值將近千億元。
這就是養老金目前的現狀!